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转变 发展低碳
笔者:过去跟现在对城市的建设有什么不同?
郭骅:现在和初创时期相比,首先是光源不一样,之前基本是气体放电灯,现在大多是用光源;另外,要求也不一样,原来是打造热闹景象,体现简单的繁华,现在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这种简单的繁华不一定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第三,从城市的生态文明来说,生态文化建设和城市文明建设要求景观照明不宜过度大规模进行,特别是有着特殊功能的照明,如俗称媒体照明,也就是在玻璃幕墙建筑上设置LED光源。玻璃幕墙搞景观照明,多少年来专家们一直在研究,目前还没有好的方法。现在用最简单的方法在上面装一个个LED模块,形成屏幕墙,上上下下的闪动也来称景观照明。这个既没有任何涵义,又会产生严重光污染,我觉得是不提倡的。
笔者: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追求城市夜景要亮起来,现在有人提倡城市夜景要暗下去,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郭骅:过去追求的是量,说是景观灯光路线有多少公里。但随着我们十几年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化的发展,各方面都提高了,尤其是老百姓与广大市民对亮化的要求发生了改变,他们不是要看这种简单的灯饰,他们要看建筑的形态,他们要看体现高新技术的手段,我们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不能把十几年前做过的工作再简单的重复。这不是城市暗下去,而要建设低碳照明。整个环境照度低了,低碳照明更能彰显建构筑物的魅力,既满足景观照明的需求,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又实现低碳环保节能。
最近上海市生态文化协会根据国家低碳照明研究中心要求也在上海选择有条件的地区筹建国家低碳照明的示范基地,做好样板不断推进低碳照明工作。城市景观照明发展本身也是从有到无,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一样的属性。总结以往数量的发展,探索今后质量的提高。
笔者: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日趋深入,那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照明在里面能做些什么呢?您认为如何通过控制系统实现城市景观的物联,提高城市管理智慧?
郭骅: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如何利用大数据,利用物联网来进行智慧城市管理呢?应该说,这项工作确确实实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因为半导体光源出现以后,利用计算机系统和半导体光源的结合,使半导体光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并且这种半导体光源又能发挥他特有的功能。半导体光源特点就是利用大数据控制照度和亮度的变化,还有色彩的变化。
我们现在大部分只是利用了LED展示型色彩的变化,而现在我们需要把这种展示型色彩的变化转变为功能型色彩变化。用功能性的色彩来宣传或者表示一个特定的工作内容,比如天气、向市民的告示灯。这是城市景观灯光在特定的载体上,用色彩的变化来作为一种语言,对市民传达一些信息,这些功能没有任何技术困难,也是市民乐以看到的。
笔者:关于智慧城市,照明能参与其中的成分有多大?
郭骅:智慧城市,照明参与的渠道还是很多,尤其是LED光源的应用起来后,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城市的智慧照明中。比如在环境照度很亮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智慧城市的云计算,在环境照度高的地方,把城市照明的亮度调低一些,反之,则调高一些。这样既可以省电,又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很多的案例都可以把类似功能要素统一应用,实现联动控制。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