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在全球范围内拿到技术源的吴玲,一开始就以国际视角看待实验室的定位, 实验室要想获得经费而注册成盈利型企业或者成为某个龙头企业的下属研究院并不困难。 而她选择在中关村注册民办非企业法人实体,是因为这个非营利的创新平台,更符合国际创新模式,实验室现在甚至可以为国外重点大学培养博士。在经费投入上,现在主要采用产业界 自带干粮 联合参与的方式, 我们要解决的是行业共性技术的问题,包括支撑市场应用的标准问题。 吴玲说。
创办初期,实验室确定了三个研究方向。 实验室 元老 郭成表示, 成果的快速产生,得益于实验室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大胆探索,研究方向贴近产业需求。技术成果通过使用权共享、所有权转让、孵化等方式辐射产业。大量企业研发人员参与共性技术项目研究,实现研发与产业化的无缝衔接。今天,实验室已经为近30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转让与服务收入超过3000万元,无论是路灯智能管理系统还是即将开卖的智能穿戴新产品,都依托在这个技术平台之上快速开花结果。
我们的重点实验室,既不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也不完全等同于企业类的实验室。 吴玲坦言,在没有国家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实验室仍然取得了很好成绩,但在基础设施投入、基础性项目经费支持、税收、户口、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等方面,无法获得与国立科研机构同等的政策待遇。
牵头国际联盟 树立 新旗帜
10年前,真正看好LED的发展的人并不多。 吴玲说,彼时也有专家提醒 LED别像当年节能灯一样,省电不省钱 ,当时的也确实存在许多技术问题。
不能说LED发展很有序。但有一点很明显,经过几年推广,已经逐渐成熟了。 她说。
LED产业发展之初,在中国90%以上是民营的中小企业,只有抱团发展,率先形成产业链,就会拥有主动和优势。 国内一些LED企业表示,就国内LED产业而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形成联盟,不 窝里斗 ,才有可能参与国际竞争。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