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的生长技术
1970s年代,涌现出MBE(Molecular Beam Epitaxy,分子束外延)和MOVPE(Metalorganic Vapour Phase Epitaxy,金属有机气相外延)这样新的晶体生长技术。研究者开始用这些技术生长GaN。早在1974年,Isamu Akasaki开始研究GaN,当时他任职于东京的Matsushita Research研究所。1981年,他开始担任名古屋大学的教授,并与Hiroshi Amano等一起继续GaN的研究。直到1986年,他们用MOVPE技术才获得了晶体质量高、光学特性好的GaN。取得这一突破的背后是长期系列的实验和观察的积累。
薄层(30nm)多晶AlN先在蓝宝石衬底上低温(500 C)行核,然后被加热到GaN的生长温度(1000 C)。加热过程中,AlN层演化为具有细晶粒和择优取向(也是GaN后续生长方向)的组织结构。生长的GaN晶体中,位错密度开始高,但随厚度达到几微米后迅速降低。实现GaN的高表面质量,对器件制备后续步骤中的薄多层结构的生长非常重要。终于,他们首次得到了高质量的器件级GaN(如图2a所示)!另外,他们也能生长n型掺杂本底浓度很低的GaN晶体。任职于日亚化学公司(Nichia Chemical Corporation,当时是日本的一家小型化学公司)的Shuji Nakamura后来也开发出一种类似的技术,即用低温生长的薄层GaN替换AlN。
图2.a)蓝宝石衬底上AlN缓冲层法生长GaN。b)Mg掺杂GaN的电阻率随退火温度的变化曲线。
四、GaN的掺杂
制备GaN的p-n结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难于可控地实现GaN的p型掺杂。1980s末期,Amano、Akasaki等取得了一项重要发现:他们注意到用扫描电镜观测Zn掺杂的GaN(Zn-doped GaN)时,发光量得以增加[29],表明此时p型掺杂效果更好!同样,Mg掺杂的GaN(Mg-doped GaN)经低能电子辐照后,p型掺杂效果也有提升。这一重要突破扫清了GaN的p-n结研究的障碍!!!
Nakamura等在几年后解释了电子辐照效应的机理:Mg或Zn等受体掺杂原子与H形成配合物而被钝化,而电子束的则能解离这些配合物,从而活化了被钝化的掺杂原子。Nakamura发现即便简单的热处理(退火)也能有效活化Mg受体掺杂!H中和掺杂原子的效应在此前的文献中也有报道(对其它材料体系),如Pankove、G.F.Neumark Rothschild及其他研究者。
制备高效蓝光LEDs的关键一步是合金(AlGaN和InGaN体系)的生长和p型掺杂,这些是制备异质结所必需的条件。1990s初期,Akasaki研究组和Nakamura研究组成功制备出了此类异质结。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