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文章称小米毁了 中国制造 ,点睛之笔是: 当大洋彼岸的美国大踏步通过知识经济推动经济复苏的时候,我们却在互联网思维的泡沫里歇斯底里的狂欢。 作者深恶痛疾的正是被妖魔化的 互联网思维 所产生的贻害整个制造业的 盲目跟风、华而不实 的浮躁大环境,而小米公司正是借助互联网思维模式走在最前列的成功典型,把人内心的蠢蠢欲动彻底勾了出来。行业来说亟需有一个这样的范例来鼓动整个市场。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小米的成功是先驱还是先烈,很难分辨清楚。小米公司取得的成功是举目共睹的,短短四年半时间就登上了全球手机供应商第三的宝座,估值更是跃至400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成长最快的手机品牌,有着走向全球,向苹果发起挑战的勇气和决心。对灯饰企业来说,无不渴望有这样的成功复制在自家身上,然而很多业内人士表示,现阶段 O2O 模式的发展还不是很不成熟,O2O的概念性远大于实际操作性,照明企业选择 O2O 模式,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需要提醒的是,照明人需要本着不被洗脑,不被行业浮躁之风冲昏头脑的态度,是时候谈谈小米式成功效应的利与弊了。
一、案例势能有点虚
这两年传统经济不愠不火,大多数传统企业把打翻身仗的期望寄托在了互联网化的转型升级上。很多传统企业老板狗急跳墙,为了找到突破口,他们纷纷组建新媒体部门,玩微博微信自媒体,搞粉丝、社群经济等,血本下了不少,收效呢?少部分能通过新媒体的拓展尝到甜头,大部分企业碍于根深蒂固的传统基因,在尝试做新媒体一段时间后,最后还是在入不敷出KPI考核面前英勇阵亡了。
原因很简单,互联网思维是个 道 上的命题,很多企业当成 术 来用。小米公司作为一个初长成的企业,率先利用新经济模式取得了成功,具备了榜样势能,更是用新潮前卫的 商业模式 和游刃有余的 营销玩法 塑造了诸如:预购电商、饥饿营销、渠道失控、粉丝经济等新鲜玩法,成为一家被跨界模范公司,被诸多企业所模仿学习。一时间,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小米热潮,各行各业都在学小米,各路商学院教授和培训教授都在拿小米做范例。小米在这种榜样势能下,穿金戴银,不需半点投入就躺在了自媒体作者的笔下,科技媒体的头条以及网友茶余饭后的谈资里。这些都是企业不具备的资源,我们拿什么跟小米比?
很多LED企业老板会很纳闷,为什么小米、雕爷牛腩、黄太吉、三只松鼠等企业,可以成功,而我们不行?因为大部分只是被成功的案例刺激了神经,根本没转化成实际可操作的办法。尝到好处就进,栽了跟头就退,拿一种浮躁投机的心理玩商业能行得通么?所谓隔行如隔山,LED照明不是快消产品,更多需要的是产品的沉淀!
二、预购电商会上瘾
小米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面对一个比较重的硬件行业,先天底气不足,缺乏资金投入,供应链议价能力又差,投资失误破产的风险太大,怎么办呢?小米的做法是先通过媒体预热,线上用社群论坛培养粉丝,根据粉丝的预定量,然后定量向供应商订货,再分批次销售。这样做的好处,是轻资产,投入风险少,坏处是会上瘾。按理说,小米现在资本强壮了,根本不差钱了,但小米还是习惯用 预购电商 的玩法,尤其在新品发布时还会采取这种模式,像小米4这些新入市的抢手产品也会这样。为啥呢,这不合逻辑啊,小米4销路这么好,不赶紧全面开放购买,半遮半掩是啥意思?
因为预购电商可以把消费者的购买时间圈定在同一时间点上,从而制造出1秒,1分钟50万台售罄的 爆款效应 。这种爆款效应很容易被引爆,通过社会化媒体传播,制造出一种强大的案例势能,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让每个人都成为小米品牌和口碑的传播者。小米预购电商的模式,表面上是产能不足,实际上则是为驱动营销而为,所以,现在有实力实现开放购买了,却迟迟不开放。
但问题是 爆款效应 是先入局者致胜的,跟赢家通吃是一个道理,第一个吃螃蟹的小米在媒体圈、用户群当中扩散它的数字奇迹,更容易得到信任,跟风者却很难或者只有少数能跟风尝到甜头。动辄会看到一些新鲜出炉的小品牌,一上线就昭告天下,宣布售罄,看起来很火的样子,这背后商业诚信的流失让人失望到无以复加。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未来将成为O2O电商 最后一公里 的平台,实现直接为终端消费者提供产品、设计和后期服务功能。LED照明在销售的同时是否投入精力在售后的安装与维修?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